物种互作式样与生态系统功能密切相关。(蒲柘光电显微镜)在群落水平研究传粉网络的建成和维持机制对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和演化有重要意义,是近年来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传粉网络构建的准确性,是深入探讨传粉网络结构特征、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的关键。以往的研究大多通过野外直接观察访花者对植物花朵的访问构建传粉网络。这种方法构建的网络仅从访花者角度描述取食偏好,应被作为“访问网”更为贴切。从植物角度来看,访花者将同种植物的花粉传播到柱头上实现传粉,仅取食花报酬但并不传播花粉为盗窃者。因此,构建真实的传粉网络需要甄别传粉者还是盗窃者。
近期,(蒲柘光电显微镜)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红研究员带领团队在中国西南山地的玉龙雪山开展了不同海拔梯度(2700-3900米)的高山草甸群落传粉网络的研究。利用野外昆虫访花调查,构建了该区域内20目27科63属102种植物的花粉形态数据库,并通过携带花粉精准分析以明晰昆虫的传粉角色(传粉者或盗窃者)。
研究发现访问网络中有11-17%的非传粉链接(盗窃者-植物链接),(蒲柘光电显微镜)去除这些非传粉链接后传粉网络的物种丰富度和嵌套结构显著降低,而特化和模块水平显著升高。理论研究表明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嵌套结构,以及较低的特化水平和模块结构时互惠网络越稳定。因此该研究提出仅利用访问网络研究植物-传粉者关系会高估互作的冗余度,从而低估物种互作受到气候变化等干扰的威胁。
此外,(蒲柘光电显微镜)该研究发现盗窃者是对模块结构维持起次要作用的外围物种,并且对网络的嵌套结构的维持有正面作用,因此盗窃者在网络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解释网络间差异产生的原因。研究提出花粉分析可以有效判断访花者的传粉角色,结合野外观察能够构建精准的传粉网,有助于深层次地解析植物与传粉者的互惠关系。同时提示其它互惠网络的研究也应重视检测和去除非互惠(盗窃者)链接。
(文章转自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